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颐和园(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3、长城(北京),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4、天坛(北京),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5、承德避暑山庄(河北承德,包括周围寺庙),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李子柒对传播中国文化有什么作用
1、李子柒的视频已经在外国火了起来 ,但她没有给视频添加英文字幕,虽然外国人听不懂四川话,但她凭借美如画的中国乡村风景、独特的中国传统元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老外乐在其中,后来,李子柒还被马来西亚国王接待,并借此宣传了中华传统文化。
2、她将中国农村存在的纯手工制作,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老外在感叹中国农村生活惬意美满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
3、李子柒,出生于四川绵阳,微博知名美食博主,微博签约自媒体人,有“东方美食生活家”之称。 2016年因以“古法风格”形式发布原创美食视频而走红网络,被誉为“2017第一网红”。并且在2019年获得了2019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2019超级红人节最具商业价值奖、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2、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人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4、多个传统节日也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承载中国人“和为贵”处世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树立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同时,有利于丰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关键成分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中国年文化介绍
1、守岁。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2、祭祖。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3、扫尘。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扫尘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等。大江南北,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
4、拜年。大年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得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一般以暖色为主,红色更佳,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趋吉避邪的意思。如果颜色较深或是压抑,可适当增添一些小饰物来点缀。一家人的服装色彩尽量做到协调,以增加家庭的温馨感。
5、贴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