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防空警报器。这些警报器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而设计的,比如美国的警报器是“dow-a-large”,意思是“危险”。日本的警报器是“hikari”,意意思是”警告”。这些警报器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在中国,警报器主要是用来报警的,比如“110”、“119”、“119”等。但但是在国外,警报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置,它可以帮助消防员快速找到火灾现场,避免更大的损失。
防空警报设备覆盖很广,分散在各个地方。
防空警报发布主要使用音响警报器等制式器材,战时通信、广播、电视系统必须优先传递、发放防空警报信号,还可用汽笛、喇叭、鸣钟敲锣等辅助手段。音响警报器按设置地点,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按能量转换方式,分为电动式、电声式、气动式和手摇式。
防空警报设施必须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警报的发布与传递,要快速准确,利用多种手段同时进行;加强与上下级和友邻的通信联络,随时接收空袭情报信息,加强对空中目标的观察,及时通报空袭情报;根据空袭情况和持续时间,适时发放解除警报信号。
随着空袭突然性的增大、打击手段的增多和破坏力度的扩大,防空警报的重要性正日益得到重视,对防空警报的精确性、及时性和连续发放能力要求更高,防空警报的发放方式也将随着通信和网络的建设与完善更为灵活多样。
防空警报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城市开始遭受空袭。
1917年8月,英国在伦敦成立了防空指挥部,统一发布防空警报。其后,一些欧洲国家相继组建了警报报知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防空警报系统开始纳入国家防御体系。战后,空袭武器的威力、精度、数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空袭危害更加严重,世界各国不断建设和完善防空警报系统。
中国的防空警报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前期。1930年,首次在南京下关电厂主厂房顶部东南角安装防空警报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音响警报系统,防空警报措施比较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建成由军队通信网、电信公众通信网和人民防空专用通信网相结合的防空警报体系,防空警报的发布方式、发布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保障人民防空警报的畅通,迅速准确地传递、发放防空警报信号,有效地组织指挥人民防空,国家和各级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人民防空警报建设规划,组织人民防空警报网的建设和管理。
邮电部门、军队通信部门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任务和人民防空警报建设规划,对人民防空警报建设实施保障。邮电部门、军队通信部门、无线电管理机构对建设警报网所需的电路、频率提供保障。
用于人民防空警报的音响信号,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占用、混同。设置在有关单位的人民防空警报设施,由所在单位维护管理,不得擅自拆除。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组织试鸣防空警报,试鸣前要发布公告。防空警报由军队和政府机关统一组织,由战区指挥机关或城市人民防空指挥部发布,或授权对空防御报知系统发布。
1、防空警报是从防空警报设备警报器里的喇叭发出来的。
2、其中,警报器分电动警报器、 电声警报、手摇警报三种。
3、电动警报器是由电动机作为警报器的主要器件,把电能转为声音电声警报器是由主机功放和扬声器组成手摇警报器是电动警报器和电声警报器的补充预警设备。
防空警报是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的提醒人们防空的警报,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用于人民防空,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
警报器又分电动警报 、 电声警报 、手摇警报三种。电动警报器是由电动机作为该警报器的主要器件,把电能转为声音;电声警报器是由主机功放和扬声器组成;手摇警报器是电动警报器和电声警报器的补充预警设备。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这三种。
一、预先警报:
用途:预先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攻击有预兆时发放,要求人员开始疏散。
鸣叫方式: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二、空袭警报:
用途:空袭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将要攻击时发放。
鸣叫方式: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三、解除警报:
用途:解除警报是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发放。
鸣叫方式:连续鸣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