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五代十国历史,从南唐开始,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混乱,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唐朝最著名的四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这四位诗人的诗作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存在,流传千古。但是他们的成就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取得如此成就的。
优质答案1:
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最终是华夏民族只能偏居一偶或者灭族。
为何这么样说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这是一张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大家看图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和后周这几个朝代,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关中,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天下中心。
907年,朱温覆灭唐朝,建立后梁。
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石敬瑭认契丹王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借兵灭后唐,建立后晋。
947年,契丹灭后晋,950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二年后,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刘知远之弟刘崇跑去太原,建立北汉,认契丹王为“父”,借兵抵抗后周。
给大家看这些数据,是因为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这四个政权可不是 *** 建立的,他们都是沙陀族人,祖地在今天的新疆准葛尔盆地东南一带。
建立后唐的沙陀族李姓一支,其祖上在唐高宗时期归降做官,在唐玄宗是最高还得封永寿郡王,帮助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最高做过上将军,金吾卫大将军。唐代宗时期,吐蕃占据河西走廊,他们失去了与唐王朝的联系。
历史上两次少数民族不远万里阻隔也要跋山涉水回归中原王朝大怀抱的其中一次就是这一支沙陀族。
后来一直在帮助唐王朝平定叛乱,包括黄巢起义,最终被赐姓李。所以李姓一支建立的后唐实力当初也是最强大的。
当时北有契丹,党项(西夏),西有吐蕃,回鹘,从这四个朝代的建立,大家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现实版的五胡乱华,中华民族只能偏居一偶。
后来郭威建立后周,让更有才能的养子柴荣继位,才让 *** 重新在中原地区有了政权,赵匡胤安稳的篡代后周,这样才让 *** 政权平稳的过渡持以继续。不像五胡乱华时期, *** 冉闵在北方,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唯一一个政权短短四年灭亡,至此北方再无 *** 政权。在这里华夏民族终究没有再像五胡乱华时期那样发展。改变了方向。
但石敬瑭这个 *** 之徒,为了权利,认契丹为“父”,割让燕云十六州,让出长城防线。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边境天然的防御阵地。
一四周少数民族强敌环饲,
二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北方长城防线失守,
三宋朝立朝三百年,竟没有出一个有为之君,千古罕有,华夏民族历史罕有
终有灭族之祸。
优质答案2:
按照传统的王朝史观,“五代”位于“唐宋”之间,是唐末的乱形成了五代十国之局,而宋朝则是五代十国的终结者。
但如果我们的目光不局限于长城以内,便会发现随着唐朝的灭亡,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格局出现了,这便是辽国的建立。
公元907年,唐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机称可汗;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塞外称帝,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头一遭,因为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都是在入主中原之后才称帝的。
对于华夏文明圈来说,称帝、称王、称可汗(单于)的含义是不同的,辽国在塞外称帝,其实便是自认继承了唐朝的法统。
要知道,当时征战中原的李克用是沙陀人,沙陀人确实被大唐赐姓李,而契丹人其实早在李世民之时便被赐姓李了,比如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就是契丹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支党项人由于平定黄巢之乱而被赐姓李,然后被授予夏州节度使。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的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均源自这一沙陀军事集团。
宋朝基本结束了中原乱局,但有两个政权没有平定:其一就是契丹人的辽国;其二就是党项人的夏州节度使,后来演变为李元昊的西夏。
也就是说,唐朝的核心区最终一分为三,由辽宋夏分别占据,而我们传统所说的“五代十国”便是过渡期,只不过五代十国的说法没有将辽国和西夏包括在内而已。
辽国的建立和其本身农牧合一的“一国两制”,则为之后我国在元朝之时完成农牧两区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因此,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发展趋势是多中心的形成,因为宋朝并未形成像汉唐那样绝对的中心地位,而正是这一格局,使“中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农牧合一的大中国。
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仅仅看到“五代十国”这十五个政权的话,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便不能真正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