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人的歌歌词:“大地是我的家,我是大地的儿子”。这首歌是一首反映垦荒精神的歌曲,歌曲中表达了垦荒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这首歌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就是黄继光。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然而,在这个英雄的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
垦荒队,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曾深深激励着全国青年,影响整整一代人。
当年,以杨华为首的60名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组成先遣队,挺进北大荒深处的萝北荒原,深深扎根在这片黑土地上。
杨华,(1932年—2017年2月8日)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中共党员,曾任共青农场副场长。1955年8月30日,杨华与五名青年发起组织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省萝北荒原垦荒。1955年、1959年两次出席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荣获奖章。
1932年6月,杨华出生在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一个贫寒家庭,排行老三,全家靠看坟和租地生活。日寇占领北京后,全家更是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大哥11岁就外出打工,大姐19岁就因病去世。在这样动荡艰难的环境里,杨华只念了44天小学,10岁便开始做工补贴家用。
从1946年开始,14岁的杨华就协助父亲向解放区运输物资,1948年,石景山解放了。 *** 住进杨华家,这段日子,杨华耳濡目染,不但认识了更多的字,还明白了很多革命道理。土改时,杨华当上了村里的土改小组长,1951年担任民兵队长,1952年,年方20岁的杨华入了党,还成为西黄村乡第一任乡长。1953年春节前,杨华与自由恋爱的女友梁淑凤喜结良缘。
1954年秋天,时任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的杨华出席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了解到“农业发展赶不上人民和国家对于农产品的需要”,“农业生产落后,已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当年,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的心里好像着了一盆火,我就提出来,能不能让我去到黑龙江垦荒。我是真心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人民负责,想解决粮食问题。”
195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党的需要,就是青年的志愿。8月5日,杨华与门头沟区石门营乡的团支部书记兼妇女队长庞淑英、南苑区团干部李秉衡和李连成、东郊区团干部张生在团中央会面了,5颗年轻的心被时代赋予的重任激励着。杨华提出个建议:
“干脆组织一批人志愿去黑龙江垦荒。不需要国家出钱,完全靠自己的双手打出粮食,把荒原变成沃土。”
这个浸染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动与血性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另外4位年轻人的赞同。
北京志愿垦荒队发起人:李连成、李炳恒、庞淑英、杨华、张生
这群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为什么要来到杳无人烟的北大荒呢?就两个字:缺粮。当年成品粮全国城市供应,每人每年才270斤,平均一天不到1斤。买衣服得用布票,每人每年六七尺的定量,中国人穿件棉衣都很困难,因为棉花也种不出来。当时团中央学习了苏联共青城的经验,引进两本书,一本叫《勇敢》,一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55年7月,团中央根据毛主席号召下发了《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市团代会上作报告,号召“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那里安家落户。”
8月9日,杨华等5名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共青团北京市委交上申请书,坚决要求到边疆垦荒。“我们是北京郊区的5位共产党员,我们正式提出申请,请批准我们发起组织一个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去,为祖国多做贡献。当我们知道中国还有十几亿亩的荒地在边疆闲着睡大觉,我们要让它给我们长出粮食……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
写在垦荒申请书中的朴实话语,成为青年垦荒队员们终身为之奋斗的诺言,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热血乃至生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诺言。
中国知青垦荒第一人杨华与胡耀邦总书记在一起
8月12日晚,杨华一行5人来到位于富强胡同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的家。杨华作为志愿垦荒发起人代表,汇报了组织垦荒队的三条原则:
一,必须做到绝对自愿;
二,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投资;
三,去了就不回来,决不做逃兵。
胡耀邦一边听一边夸奖,充分肯定了他们可贵的爱国热情,并对垦荒队的规模、地点和今后发展方向等谈了具体意见。胡耀邦问,你们准备需要多少人啊?杨华回答说,先组织60人进去打个家底,以后需要再陆续去。胡耀邦表示同意,并当即说:“我就是你们的总领队,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出发时,我去给你们送行。”
8月16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日报》刊发了5位青年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反响强烈。
在那个如火的年代,青年们的 *** 被点燃了。两个星期之内,前来报名处报名的北京青年多达564人。
随后,来自全国19个省、16个大中城市青年的239封报名信寄到了报名处,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们将自己的履历、毕业证书、成绩单、身体检查的证明等直接寄给了团组织,希望能获得批准。“半夜还有人找到我家要求报名参加。”杨华生前如此回忆。
8月30日上午,团中央、北京团市委组织各界团员、青年1500余人在北京工人俱乐部礼堂为志愿垦荒队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胡耀邦作了题为《向荒地进军》的振奋人心的讲话。接着,胡耀邦代表团中央授予“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面红色的队旗。杨华代表垦荒队接受了这面光荣的旗帜。
当天下午,当杨华等背着背包徒步去车站时,沿途受到北京市人民的热情夹道欢送。前门车站聚集了1500多名欢送的群众,团中央专门为垦荒队员们包了一节车厢。火车载着歌声、载着欢乐、载着60颗赤诚的心,从北京前门向着亘古荒原进发。嘹亮的歌声从列车中传出,响彻在祖国的上空,垦荒队员们开始了垦荒大业。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共青农场的生日。
杨华在北大荒
9月10日,在一处荒地上举行开荒仪式,简单而又隆重。杨华从萝北县委书记手中接过火把点燃第一把火,又传给陈启彬点燃第二把火,就这样接力式传下去,最后一名队员接过火把,走向荒地点燃了面前的干草堆,火苗一蹿而起,很快映红了北大荒的天空。
杨华概括为五个“受不了”:“夏天蚊虫咬得受不了;冬天冻得受不了;累得受不了;饿得受不了;想家受不了。
有些人挺不住,陆续打了退堂鼓,半路做了逃兵。杨华咬破右手中指,在大小不等的几块硬纸板上写下:“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垦荒战士,我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不做逃兵。”队员们在杨华的带动和鼓舞下,纷纷表示了扎根荒原、战胜困难的愿望。
1956年,垦荒队完成开荒600公顷,全年粮豆总产量99万斤。他们伐木建房、铺路架桥,盖起草房36栋、马棚34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北京庄,杨华任“庄主席”。第三年,胡耀邦同志从北京来看他们,艰苦的条件下,招待共青团第一书记的只有擀面条,没有菜,耀邦同志一气吃了五碗面条!含着眼泪告诉垦荒团的年轻人:挺住。
北京庄扩充到1300人,大家越来越眷恋这个亲手建起来的家园。1956年,北京庄为6对青年举行了集体婚礼。这些北京年轻人渐渐看上去像“东北人”了,他们学会了渍酸菜、腌咸菜,储存萝卜土豆。
受杨华事迹的影响,到1956年9月,全国共有20万名青年受到鼓舞参加了垦荒队。而在与苏联共青城隔江相望的那片萝北荒原上,也先后迎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5地的青年志愿垦荒者2602人,建立青年农庄。
到1957年,北京青年垦荒队经过三易庄址,终于在白云石山下正式选定了庄点,这就是现在共青农场北京庄(第七居民组)。
开荒的岁月一点点流过,留下的是一片片新开垦的土地。从1955年9月初到11月初土地上冻,第一批垦荒队员一共开垦了1200亩地。第二年3月,随着第二批垦荒队员的到来,垦荒的速度得到了提升。到1956年5月初开始播种,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200亩。
从1955年到1962年,先后有四批队员来到垦荒队,用青春的 *** 刨下北大荒这片处女地的第一行垄沟。而以杨华为首的那五名发起人,都在北大荒扎根了一辈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85年5月1日,杨华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8月,为纪念青年垦荒队开发北大荒30周年,胡耀邦亲自题写“共青农场”场名,从此更名为共青农场。
2017年2月8日,杨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5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追悼会现场没有放哀乐,而是《北大荒人的歌》,歌词的最后一句是:如果说我倒下了我怎么样,我永远就倒在你的怀抱里。
杨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事业,成为北大荒千百万开拓者的一面旗帜。他曾多次获得劳动模范、先进工
从青年志愿垦荒队,历经青年农庄、青年农场、预7师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2师第14团、向阳农场等不同时期,最终定格为现在的共青农场。虽然共青农场的名字此前曾几经变化,但杨华和他的垦荒战友们在北大荒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中缔造的以“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始终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