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这是一句充满了民族精神与忠诚心的古诗。它告诉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必须不畏艰险地奋斗和努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谨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不能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价值。面对未来,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我们都需要勇敢献身,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
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长。——唐代·牛峤《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唐代 : 岑参
展开阅读全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古代诗词欣赏
一般地说
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
不是小说 不是剧本 也不是散文
而是诗歌
“小学时期最害怕的事情
是什么?”
“熟读并背诵全文”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熟读并背诵全文。
“初中时期最害怕的事情
是什么?”
“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
“需要填写第一句最为致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高中时期最害怕的事情
是什么?”
“诗词赏析”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诗的尾联表达了
点击下方空白处查看答案
(你是个大人了,该学会自己找参考答案了!)
古诗词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有的
其实没有
一定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诗 词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的国度,太平洋西岸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但孕育了数千年血脉不断的华夏文明,而且孕育了几千年震古烁今的诗歌长河。
中国诗歌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远古歌谣之后《诗经》诞生,300年后《楚辞》问世,接踵而来的是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
几千年来,不论诗歌的品类如何嬗变,不论诗歌的形式如何出新,中国古代诗歌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永远没有改变中国气派,永远没有片刻停歇。
在世界诗歌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民族的诗歌,真正像中国古代诗歌那样“源远”而又“流长”。
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我们相信,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栖息着些许好诗,连同童年那些遥远而美好的记忆。
如果说,我们人性中至今葆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毫无疑问,与那些早年沁入我们灵府的文字是分不开的。
诗是精神的雨露和阳光,离开了诗歌的抚照、润泽和滋养,人的灵魂是会枯萎的,如同植物一样枯萎。有人说:“人半是天使,半是魔鬼”,如果灵魂枯萎了,那一半的天使就不复存在了。
一个灵魂枯萎的人,是不能够诗意地栖居于世间的,他可能很会赚钱,看起来很潇洒,活得好像很滋润,但是免不了乏味之气、鄙俗之气和卑琐之气。腹无诗书,灵魂枯萎,怎么也难以“雅”起来、“华”起来。
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不可以远离诗歌。而事实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许多人已经远离了诗歌。
不少人只能记住幼儿园、中小学所学的那些诗篇,还有些人脑中曾经植入的诗句已被岁月、被欲望蒸发殆尽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的悲哀。
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写魔鬼靡菲斯特(意为说谎者、否定者、善的破坏者)分别与上帝、浮士德两次打赌,魔鬼相信可以把浮士德诱入魔道,如果他赌赢了,浮士德的灵魂便归他所有。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靡菲斯特”,各种各样的“靡菲斯特”正在千方百计地攫取现代人的灵魂。我们时刻面临丧“魂”失“魄”的危险,灵魂枯萎的人多了,灵魂丢失的人多了,一个民族也就没有多少希望了。
为人生计,为民族计,为“魂兮归来”计,不可不重“诗教”。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且不论“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些宏观的教化作用,单是“可以兴”——打动心灵、激发精神、使人愉悦——这微观的怡情作用,就足以令人终生受益。
那些含蕴优美情感的清辞丽句,会如润物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沁入人的心田,无形之中引导人们求真、向善、爱美,会持续影响人的一辈子。
推荐阅读
《古代诗词欣赏》
内容简介:
本书融合诗史线性陈述的条理性与名作美学观照的可感性于一体,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分9章剖析两性恋歌、自然赞歌、家国壮歌、生命悲歌、怀古幽歌、尘世怨歌、人情醉歌、理趣清歌,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古代诗词繁花似锦的全貌,揭示每类诗词各自的艺术特点,传授古典诗词欣赏的一般规律和技巧。案例选择突出重点,作品剖析多有新见,语言表述剀切生动。
本书依据作品抒情内容归类,将中国古代诗词分为两性恋歌、自然赞歌、家国壮歌、生命悲歌、怀古幽歌、尘世怨歌、人情醉歌和理趣清歌,每章以时代更迭为序,点面结合地讲析每种类属的传世佳作,解说力求通畅、通俗、通透,以期易读、好读、耐读。但愿此书能为造就“诗意的栖居”的人、振奋民族的精气神略尽绵薄,诚能如此,则为大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