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多次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导致人口变动,现大多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使少数民族分布形成既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团结统一工作也为让各民族实现平等的权利,就开始下令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经过努力,科学家理清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依据打下基础。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少数民族具有特点的建筑
1、皖南民居:
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以徽州风格和淮扬风格为代表,徽州民居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其他皖南民居则深刻凸显其文化过渡地带风格特征,与江北,皖北差异较大,今皖北皖中多模仿此类风格仿制仿古建筑。
2、蒙古包:
位于内蒙古,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3、土家族吊脚楼:
位于湘西、鄂西、黔东地区等,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的聚居区,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诺苏人是那个民族
彝族支系诺苏人,被称为“火的民族”、“酒的民族”、“马背上的民族”、“太阳的儿女”等。“诺苏”是自称,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解释“诺苏”,它的意义是“黑色的人”。据统计,全世界的诺苏人约有170多万人口。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诺苏先民的一部分便已经“耕田有邑聚”的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也有一部分过着“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早在九千多年前,诺苏先民就创造了象征文明、象征智慧、象征进步的文字,史称“爨文”、“韪书”、“夷字”、“倮文”或“诺苏布码”。诺苏人语言属彝语北部方言区。彝族诺苏民间普遍传说,诺苏人的直系祖先,为距今约有两千年的曲涅、古侯两个原始部落,居住在“兹兹蒲武”。在东晋康帝时,迁往四川的大凉山和云南的小凉山一带,再逐渐从大小凉山扩散到祖国各地。彝文古籍《公史传》也有关于曲涅、古侯两个部落迁往凉山的记载。
贵州一共有那几个少数民族
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贵州省共有49个民族成份,其中有16个少数民族成份,且少数民族成分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