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南无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观世音菩萨像)

网友投稿 2023-07-17 12:11:15

南无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通常被称为“观音菩萨”。在佛经里,对南无观世音菩萨的性别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不可以说他或她。不过,从传统的佛教文化看来,南无观世音菩萨常被视为女性形象,尤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的佛教文化中,被普遍认为是女性形象。另外,在观音的故事中,观音菩萨与女性形象的特定属性如慈悲、温柔、博爱等特点更为吻合。所以,我们通常说“南无观世音菩萨”时,也常常称她为“观音菩萨”。

1、南海观世音菩萨的来历和故事,她是怎么修炼正果的?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中最负盛名的一位大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关于观音菩萨的出身来历,在佛经中有多种说法,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还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救父而成正果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个北阙国,国王妙庄王,姓婆名伽,王后为伯牙氏。妙庄王性格暴躁,经常依仗武力与邻国争战。在国内,大臣们见了他也总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触犯了他而招来杀生之祸。

妙庄王在位多年,膝下并无子嗣,唯有三个女儿,长曰妙清,次曰妙音,最小的一个叫做妙善。那妙善公主,自幼生来即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诞生时唯闻异香满室,宫中的宫娥彩女,人人都能闻到那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同时有满天霞光,遍布宫中。妙善公主自幼聪颖明慧,具有超于常人之见识。

据说有一天,姐妹三人同在花园游玩,长姊妙清曰:“我等姊妹托庇于父王余荫,生活幸福安乐,并常得在此游玩,但不知今后能否常得如此?”二姊妙音则说:“大姐啊,人们常说没有不散的筵席,且我们身为女子,将来一旦出嫁,则跟随夫婿东西,怎可能常得如此相聚?”小姊妹正在热烈议论,唯小妹妙善公主在一旁笑而不言。两位姐姐见她不作声,便追问她有何看法,妙善对曰:“人生富贵荣华,有如过眼云烟。平生唯愿得一名山净地,以为修行之处,将来一旦修得正果,再度人间众生,解救众生之苦厄。”

时间飞快,转眼三女相继长成,妙庄王准备为三位公主招赘东床快婿。谁知三公主妙善死活不肯,她一再对父母表示:“孩儿平生,唯愿静心修行,其他一切荣华富贵,非所愿也。望父王能体恤孩儿一片诚心。”妙庄王一听,心下大为不悦,即命王后等加以劝慰。不久,大公主妙清和二公主妙音先后招了驸马,妙庄王心想: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妙善也当回心转意了吧。于是即商量着要为妙善选择佳婿。然而三公主妙善仍是坚持不愿成姻,一再苦苦哀求,并表示自己立志修道的坚定不移之信念。这一下,惹得妙庄王大怒:“朕为一国之主,哪有国王之女出家修道的!如果不听话,就将你幽禁于后花园中,直到你改过听话止之!”然妙善公主并未在威胁下屈服,于是就被禁入后园。

妙善公主被禁于后花园后,并未由于失去父王的宠爱和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感到委屈,相反倒乘这个机会开始了认真的修行生活。再说那妙庄王虽然一怒之下将妙善禁闭于后花园,但毕竟是亲生女儿,心中总有些不忍,加上夫人时常在一边劝解,时间一长,也把那气恼之心渐渐平息。有时允许别人前去探望,有时甚至自己亲自前去劝慰,希望能劝得她回心转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妙善的修行日益精进,信念也越来越坚定。妙庄王看着如此情景,觉得越来越失望了。

这一天,妙善向父王提出,后园终非长久修行之地,闻得汝州龙树县有白雀寺,寺中多有尼僧,正好是出家修行的所在。妙庄王听得她要去白雀寺出家修行,心下当然不悦,但因妙善坚持要去,故而心想:既然她坚持要去,现在暂时也劝不转她,倒不如暂时满足她的愿望,让她先去白雀寺。一则寺院生活清苦,她如受不了那种清苦生活,自然就会回头。二则我可暗中令寺中僧众及主持僧慢慢劝解,说不定还能劝得她回心转意。于是就同意了妙善的请求。

且说白雀寺主持尼僧名叫夷优,因得妙庄王旨意,要劝得妙善公主回心转意,心想,她一个王室公主,金枝玉叶,无论如何是过不惯寺院的清苦生活的。现在要来寺院出家,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已,相信她不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当妙善公主来到寺院后,即对妙善言道:“公主啊,你不要以为出家生活清闲自在,一旦出家,佛法之中,四姓平等,无有高下贵贱之分。管你是帝王之女,金枝玉叶,来到这儿,就要受我差遣。诸等杂事,该当你做的还要你去做,这些你都要考虑清楚了。”

妙善答道:“既然一心出家修道,当然绝无反悔。寺院生活虽然清苦,但我唯求静心修行。至于各种杂役,甘心受任何差遣,绝无怨言。”

“既然如此,”夷优言道:“从明天开始你先到厨下干活。每天早起,烧火担水,供寺中诸众一应用水,不得稍有所缺。如有差迟,必加责刑,绝不宽容!望你好自为之。”

这样,妙善在白雀寺中烧火砍柴,担水扫地,诸等杂役,无所不干。可怜一个千金之体,如何担负得如此重活。但妙善女绝无一句怨言,每天忍受着,尽量把活干好,如一有空,就静心打坐,抓紧修行。

妙善一点诚心,终于感动了诸天神众。于是八部天龙、护寺伽蓝、东海龙王、六丁六甲等纷纷前来,甚至连飞禽走兽也前来相助。它们扫地的扫地,担水的担水,捡柴的捡柴,送菜的送菜,甚至连上香、送茶等活也帮助干了,以便妙善能腾出更多时间修行。寺主夷优一看如此,也想不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一时也没了主意,只得如实向妙庄王报告。

妙庄王得到报告,眼见女儿回头无望,心中不禁大怒。即刻令人点起五城兵马包围白雀寺,要将此寺焚毁。寺中众尼僧得知此事,吓得魂飞魄散。妙善女见众人这样,心中也有些不忍,毕竟是自己连累她们,众人何辜,要遭此荼毒。于是她向灵山世尊叩求祝祷,并以齿啮玉指,向天喷血。须臾只见乌云四起,刹时红雨从天而降,连天大火顿时烟消云散,一场弥天大祸即时化解。

妙庄王见焚火不成,怒气未息,即下令将妙善捆绑入法场,要以不孝忤逆之罪论处,但想想毕竟是自己亲生女儿,如此责罚于她,只是想劝她回心转意,并非真要将其处死。因此一边下令捆入法场,一边又让其母出面相劝。谁知那妙善女意志坚定,不改初衷,妙庄王只得下令将其囚入冷宫,并不时派人前去劝谕。然而妙善并不屈服于父王的 *** ,反对众人说:“要杀便杀,何必搞这些名堂来威胁,我的志愿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妙庄王听得此言,顿时怒气冲冲,下令立刻处死妙善。

妙善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正待候旨行刑,一道红光罩住妙善之身,于是刀砍刀断,枪刺枪折。见此情形,妙庄王又下令以红绫将其绞死。正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跳出一只斑斓猛虎,诸军士惊得丧魂落魄,谁也不敢上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猛虎背起妙善公主,往黑松林跳去。

那妙善被猛虎背入黑松林后,过不一会儿,慢慢苏醒过来,只见自己身卧一大松树下,不禁深思道:“不知这是什么所在?记得我被父王赐死,已经魂游地狱,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正在沉吟间,只见一人驾着祥云,缓缓而来,到了妙善面前,落下云头,即施以礼。妙善一见慌忙答礼。那人对妙善说道:“吾非别人,乃释迦是也。特来为你指引一条道路。”妙善一听佛祖到来,连忙稽首称谢。佛接着对妙善言道:“越国南海中,有一普陀岩,那儿是你修道的去处。吾将唤龙王为你化一莲台,助你渡洋而过。”于是妙善来到南海普陀岩,在那儿修行九载而得功成。

过了几年,那妙庄王突然身染恶疾,百般医治无效。这时已经修行得道的妙善公主,已经知道父王有此一难。虽然他曾逼迫自己,但他毕竟是自己的父亲。且妙善修行本身就是以大慈大悲为怀,看在父女骨肉的情份,故而得到这一消息后,即化为一仙人前去为父治疗。她截、挖自己手、目和药,才救得父亲性命。妙庄王想想过去曾经那么逼迫妙善,甚至下令将其处死,现在多亏妙善救了自己,不禁感到十分羞愧。妙善则乘此机会为父讲说修行之道,最后度化其父共登天界。妙善公主因种种修行功德,最后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

2、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什么意思?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强调了南无观世音大菩萨这个名称。表示与其它菩萨地位上的不同,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是对观世音菩萨尊敬的称呼。

3、南无观音菩萨读音?

nawuguanyinpusa

观(拼音:guān、gu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见于商代至西周时期 。观本义指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别人显示。引申表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观"所见到通常是值得人们欣赏的景观,故又引申为观赏及值得观赏的景象。以上义读guān。由景象又可引申为观赏景物的建筑,即宫观,读guàn,特指道教的庙宇,即道观。

4、《西游记》中观音自称“贫僧”,是否意味着自己是男人

优质回答1:

野狐试答

题主好,观音自称“贫僧”不意味着自己是男人。

“贫僧”,“贫”不是贫于财,而是贫于道,是说自己学佛修道还很不够,是谦虚的说法。出家人男的称僧,女的叫尼,僧住寺庙,尼姑常依寺住庵,也就是草房子,显然在佛门中就低了。当初佛祖不许女人出家,说是会灭法五百年,这里情况复杂,涉及当时印度的等级制度,和女性的具体情况,并没有佛轻贱女人,看不起女人的意思。但后来的自然结果是尼姑低于僧人,这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菩萨是佛得道的弟子,助佛普度众生,民间以女性的形象来体现菩萨,主要是表现她有慈悲的心肠,有救苦救难的善心,符合女人善良的一面,有利吸引信众。其实,佛菩萨不以性别而论,他们超出凡夫的性别之上了,佛菩萨都有法身、化身、报身三身,可随说法和度化的需要自由做各种变化。《金刚经》有“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菩萨也是如此,不可执于具体的形象来认识。

菩萨自称“贫僧”也是为了方便救难,方便解决问题,当然也是自谦之词,称“贫尼”就谦虚的过了头了。再说中国文化中有男尊的思想,非常出色的女性可以用“先生”来称呼,“宋庆龄生生”、“杨绛先生”等就是例子。所以菩萨下凡以“贫僧”自称,这是再合适不过了,足见吴承恩佛学修养之高和传统文化根基的深厚。

优质回答2:

《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使用的“贫僧”自称,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错,最初的观世音菩萨确实是一位男性,这就牵扯到观世音菩萨的性别演变过程。

印度本土佛教的菩萨都为男性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本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观点便是:女人生而悲剧,只有通过修行方可转世为男人。

在这种观点之下,决定了佛教最初的菩萨都是男性的形象。 所以最初的观世音菩萨和其他菩萨一个样,面目凶狠,高大威猛,令人敬畏。

佛教在汉地的交融颠覆观世音形象

西汉末年,佛教首次传入我国,一直到唐朝,菩萨们的形象开始具有了本土特色,比如此时的观世音菩萨虽然还是个男人,但是面目已经白皙温柔,还有了极具 *** 特色的小胡子。

但菩萨依旧是男人,直到一个信佛的女人掌了权。

武则天信佛,而且自称是弥勒佛转世,虽然没有规定观世音菩萨也是女人,但却在侧面上打破了“女人生而受苦”的次元壁,为观世音菩萨变性做好了准备。

佛道结合,引入的道教元素让观世音最终变性

唐朝以后,佛教不再只有皇家信奉,佛教也开始了平民化的进程,难免要和本土宗教道家擦碰出火花,这个明离子在以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哪吒成了李靖的儿子,而观世音菩萨,则在道教中找到了原型,即舍身取义的妙善公主。

因为在华夏的老百姓观念里,普渡众生,救民于水火这种温柔的事情,比较适合让一个小姐姐去做,加之后来观世音菩萨又被赋予了“送子”的功能,这又让传宗接代观念浓厚的华夏百姓更加坚定的相信,观世音菩萨是个女人。

经历了宋朝、明朝,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基本定型为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形象,成了我们汉传佛教的“第一女神”。

所以吴承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应该知道观世音菩萨最初的性别,所以《西游记》中用“贫僧”也基于对最初观世音菩萨其实是男人的了解。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优质回答3:

就在前两天,还真的是想到了这个问题。倒不是这个问题里观音大士性别上是男是女。而是在于“贫僧”与“贫道”这两个字的含义上。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凡是在魔幻神话剧里,那些道法高深的僧道,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自称“贫僧”或者“贫道”。



而他们贫在哪里?是指身无分文,还是身上衣衫打着补丁?而实际上他们自身的能力,与举世无双的法宝。则是那世界里最无价之宝。

这是强者的低调,要不然看他们在师尊面前可从来不自称“贫僧”或者“贫道”的。一般都是弟子怎么怎么样。 所以观音菩萨的这句贫僧并不是指的性别。而是在“弱者”面前低调的表现。

5、“ 男戴观音女戴佛”是什么缘由?

优质回答1:

佛经里根本没有关于“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记载,这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祈愿。“男戴观音女戴佛”很有意思,刚柔并济,阴阳调和,让守护者有磁场感应,无量圆满,功德通天。智慧、前途无碍。佩戴者自然也就能逢凶化吉,万事顺意,平安吉祥。

优质回答2:

男戴观音头戴佛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也是一种民间风俗。主要是因为过去古代人出门经商的,趕考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且男子往往性情较为暴躁,而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是女身,以慈悲为怀,柔和的象征,男子配戴观音则是是希望男子性情应柔和一些。而女戴佛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佛不是指的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的造型像,古人认为过去女人多半在家,是心眼小,没见过世面。而大肚子弥勒菩萨那种开怀大笑,一付大大的肚皮,给人留下的寓意是快乐有度量的形象,其意不言而寓,是希望女人能够一心平静,呈现出一付豁达的心胸来。

优质回答3:

男戴观音女戴佛,只当今的销售人说的话,就是假的的。庙宇和尚说。男女戴玉饰不分形态的图案。只有开光就是了。

优质回答4:

男戴观音女戴佛的风俗习惯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实际上佛教里根本没有这个说法,反到认为贴身佩戴佛像是亵渎神灵。这个说法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如此愿意执行,完全是出于人们的美好心愿。

相关文章

  • 世界上最奇葩的十大过敏 有哪些奇怪的过敏源盘点
  • 沪港通与港股通有什么区别?
  • otc市场是什么
  • 强制平仓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绝对地址 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有什么区别
  • 白马股有哪些股票
  • 房贷首付可以贷款吗?
  • 农业银行代码
  • 一年期意外险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外汇存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