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是一部以警察为背景的微电影,主要讲述了警探与神秘女子之间的故事。该作品通过高度紧张的情节、紧密的剪辑和音效等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悬疑与挑战的世界。同时,该部微电影还融入了一些探讨人性的元素,反映了人性复杂性和警察在案件中的压力与挑战。整体上,《一触即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与电影的巨大投资相比,短片不论是在拍摄设备,资金,团队,流程等方面都有较低的要求,适合电影专业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需求。 2009年网上开始有了网络连续剧,网络短片。 DV、单反相机等数码产品的诞生扩大了视频的圈子,不少电影爱好者已经不再只是爱好。他们学习剧作、剪辑、导演。 随着电影方面教育教学系统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作品诞生于互联网。网络平台“赞腾视频”、电视平台的“爱拍电影”“华夏微电影”“幸福微剧场”也会征集一些优秀作品。 微电影《失爱》、《一触即发》是源自“微时代”的产物,其剧本来自微小说《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达成目标。 全片场面宏大, *** 精良,也是第一部大 *** 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
微电影小讲堂的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我们今天的课程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就细致的给大家讲解一下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 *** 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8-15分钟)放映、“微(超短)周期 *** (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它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
“微”时代,是web2.0带来的横向传播特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信息很容易被获得,使得“微事物”被人们无限放大,迎合了受众从细节中体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心理感受,快餐文化、碎片化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潮流。
在这横向文化传播时代,许多名词都以“微”字为开头,例如微博、微小说、
在“微电影”这个名词产生之前,曾经把简短的电影都称为“短片”,但微电影在故事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整,网络视频和传统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的结合,为中国电影及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营销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品牌营销模式,微电影不再是单向诉求,而是通过引发互动的扩散传播,打造品牌再娱乐和视频类媒体的传播壁垒,借势‘微传播’概念及微博等渠道形成非凡热度,从而达到预期的品牌传播效果。”
1995年,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说服Fattal and Collins公司创作的连续剧《地点》于各大网络播放,有的学者认为,微电影是在 *** 上更专业,在内容上更有创意的网络视频,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地点》被称为网剧,但应该被看做是历史上最早的“微电影”雏形。
微电影概念的产生事实上是与网络视频与网络电影等相关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大片《无极》播出之后,2006年初在网络上爆红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是第一部由“恶搞网络红人”影视爱好者胡戈创作,具有较完整剧情、时长较短的“类”电影视频走红。
后来,网络电影日益流行,如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优酷网开播短短几天,在没有任何宣传手段和票房保证的前提下,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全民轰动和集怀旧的效果,创下几千万人次的点击率。
“如果说网络视频是微电影的初期‘发育胚胎’, 那么以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为代表的网络电影就是微电影的直接雏形”,以上作品都可以说是微电影的开山之作,只不过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微电影这个概念。
微电影这一个概念由凯迪拉克汽车品牌公司最早提出,2010年12月27日,百年豪华汽车品牌凯迪拉克与华人影坛魅力巨星吴彦祖携手打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电影作品《一触即发》。
因此2011也被称为微电影元年,《一触即发》,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动作电影浓缩精炼在仅90秒的“微”时段内,被媒体称做史上首部真正的“微电影”。
全球首映宣传语中更是号称这是中国首部微电影影片,微电影这一个概念由凯迪 拉克品牌提出并推广后,这一词逐渐被许多人认知和接受,成为继“微博”之后电影艺术的一次创新演绎。